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推进和发展黄冈数字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0-05-18  来源:  作者:市委党校、2019年秋季第一期县干班联合调研组   [收藏] [打印] [关闭]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黄冈正处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之中。为客观掌握数字农业实际情况,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市委党校与2019年秋季第一期县干班组成联合调研组,于10月下旬到黄州区、蕲春县、浠水县、英山县进行专题调研,同时,听取了市直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全市推进和发展数字农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一、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现状
     (一)数字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市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走在全省前列,2016年是省唯一一个农业大数据应用和农业“科技云”服务的试点市,争取省项目建设资金600万元;2017年启动全市第一批物联网试点建设,支持5个农业基地打造智慧果园(菜园);2018年的《农业大数据应用系统助推黄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获得“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评价创新项目;2019年将数字农业作为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要内容。市农业农村局已自主研发了《农业大数据科技服务精准化应用平台》《农业生产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和“农业好帮手”微信服务号,建立了耕地养分含量数据库、22种农作物投入产出比数据库、新型市场主体数据库。全市应用或部分应用数字农业技术的企业已有10多家,覆盖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畜牧、水产等种植养殖行业。
     (二)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行动快、进展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后,4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出台了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意见,并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集中精力、聚焦有条件的市场主体进行引导、有序推进。黄州区在2017年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基础上,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蕲春县建立蕲艾生产监控大数据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和农业行政执法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浠水县开发应用了一系列数字农业网络平台,引导种植养殖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用数字农业。英山县将数字农业纳入数字乡村统筹规划,利用国家的项目资金,总体规划了1个中心、1个平台、1个数据库、1套标准、55个系统的工程建设。
     (三)涌现了一批应用示范典型。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数字农业在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畜牧、水产等行业的市场主体中,都有了好的应用示范典型。如黄州区有地之蓝公司、福耕公司、百蔬源合作社、嘉裕葡萄合作社、“叶路洲田园综合体”等农业项目,浠水县的“浠水猕猴桃”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和全苑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生产基地,蕲春县的蕲之阳果蔬基地,武穴市的“智慧兽医+云平台”、襄大牧业、运鸿智慧大棚等农业项目,这些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销售等不同环节中体现了数字农业的“味道”。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实现了国家、省级示范县全覆盖。
       二、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数字农业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它依赖于5G技术应用和数字农业技术框架、技术体系、应用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应用于有一定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种植养殖市场主体和经营大户,依靠政府强力推动、市场主体主动、项目建设助动和各方支持互动。目前,数字农业在全市尚处在宣传推动阶段,推进数字农业的建设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政府引导不力,投入不够。4县区政府尚处在出台推进方案、试点示范、政策推动阶段,存在总结引导不够、宣传推广不够、组织协调不力等问题。各级政府因财力有限,对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贯通、网络维护等配套投入力不从心。各县(市、区)发展数字农业的基础建设,如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均处于起步阶段,进展缓慢。政府奖补资金没有单列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大多数直接奖补到基地的道路建设、灌溉设备等,引导支持导向不明晰。
     (二)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积极性不高。有实力的市场主体依据自身生产实际,主动先行应用数字农业;有一定条件的市场主体渴望数字农业,但由于受数字农业建设投入周期长、资金大、见效慢和生产成本加大、缺乏相应人才进行日常操作和维护等因素的影响,自主投入建设数字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处在观望等待阶段。
      (三)联动机制未建立,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只有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一家主力支撑数字农业研究和应用,平台分散,量小质弱,平台发挥的综合应用效应有限;商务、科技、湖泊和水利、环境资源保护等部门只是在上级安排的信息化项目资金基础上做些具体推动工作,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的联动机制未真正建立。
      (四)项目支撑乏力,后劲不足。从数字农业项目建设层面上,国家在政策项目支持上的力度较小,且分散。据了解,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目前没有数字农业项目立项申报;国家发改部门的“特优区项目”中用于农业信息化的资金不足五分之一。数字农业应用技术大部分停留在硬件层面,软件服务和数字利用率较低,已建的数字农业运行效率低。我市物联网基地设备失修、后期维护无所保障,投资近300万建设的高标准机房,因缺少资金维护,面临硬件淘汰、系统落后的困境。
      (五)人才保障不力,技术堵点难以突破。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缺少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全市农业部门很少有农业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摸瞎”的情况;外聘的专业人才因为发展环境和薪金待遇等原因,存在“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延伸到县乡一级信息化人才更是匮乏,已成为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三、建设和发展数字农业的几点建议
       推进和发展数字农业,抢占数字农业先机,是黄冈建设农业强市的必经之路。数字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发展不均衡,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发展较好,经济实力差的地方发展相对滞后,但对我市而言是“空不得、等不得、慢不得”,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试点、多点发力的原则,心无旁骛地建设和发展数字农业。
      (一)迅速组建专班,摸清家底。对全市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畜牧、水产等种植养殖大户的集约化、设备化、机械化使用情况和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已建和在建的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项目的平台运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涉及精准农业相关单位的技术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研判分析,为全市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二)成立协调机构,建好平台。建立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和有针对性解决数字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对接5G技术应用,统筹数字农业建设的资源、资金、人才和网络技术平台,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编制“全市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实施规划”。有计划的提升、整合已建的和各类涉农的管理、应用技术平台,在新系统开发、新数据接入、新应用推广上能保持平台兼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大财政投入或社会投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各类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产品销售平台等建立起来,打破“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全力打造建立“黄冈数字农业大数据综合平台”。
     (三)建好一批示范点,试点先行。切实做好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结合的文章,循序渐进,推进建设。发改、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应加大相关项目的申报争取力度。实行分类指导,要选择基础条件好、有应用数字农业要求的农业种植养殖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建立激励机制,对应用数字农业的市场主体实行奖补,加速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探索政银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引导保险覆盖农业项目,分担数字农业项目建设的经营风险。
     (四)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打通技术瓶颈。数字农业是一项前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具有跨界、融合、创新、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无论是行政管理单位、监管执法机构,还是农产品生产基地,都急需一批管理、应用、维护的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技术支撑体系,紧盯数字农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以“引智”为重点,引进一批物联网技术接口、物联网信息技术交互、硬件维护、软件升级等专业人才,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问题。支持农业农村等重点部门招录配备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对数字农业系统进行日常操作和维护,确保数字农业“建起来、用得好”。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加强对市场主体、农机推广人员、种养大户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解决“建起来、有人用”问题,保证数字农业在基层顺利落地。
     (五)整合各类要素,形成合力。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涉及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需要政府加强领导,整合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经信、商务、科技、大数据管理局、电信等部门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要建立督办考核机制,在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建立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的项目、任务、政策、考核“四个清单”,分年度督办全市建设数字农业进展情况,促进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推动建设农业强市。
 
课题组成员:张健  戴汉定  吴敬秋  南策志  郭小平  姚远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